客服中心
电话:020-87381621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磨碟沙大街13号二楼
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广爱社工
机构邮箱:
gashgzfwzx@gzguangai.com
微博:
@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服务故事 | 伙伴同行,我们的“社区对话”之路
详细信息
在这个工业化的老城区中残康群体不在少数,也许因为少出社区的缘故,几乎没有伙伴,所以孤独、无助时常会伴随着他们。若你问我他们为什么参加社区活动?尽管他们努力跟上常人的节奏,但种种状况伴随着不安和拒绝,失望和沮丧,总是有的。
建言相聚,踏上“共融之路”
三个月前,我几经辗转找到了一个存在已久的社区肢体人士聊天群,发起了他们而言大半年来的第一次聚会——共融建言工作坊。当我问参加者对残康共融的想法,他们有点愕然,竟然有人特意要听残康人士的想法,至于共融,又怎敢多想。在他们看来,有人想到组织残康人士“共”在一起,已是难得。
工作坊上,这些残康参加者像见到老友记一般,吱吱喳喳的聊个不停,是活跃,但若问起有什么想法,实在像个高深的命题。见此,我安静地听着,偶尔提问,向参加者们确认的补捉整理的信息点。
他们看我用心在听着记录着,竟有点感动和不好意思,甚至为倾倒自己的负能量而表示歉意。反之,我正为我们之间的一见如故感到高兴,在各种忧愁和倾诉中,我从中听到了参加者“想让更多的残康人士走出社区,找到更多的伙伴”的积极期盼!当我邀请参加者们每月一次交流会甚至每周一聚讨论我们之间可以一起干些什么时,我听到一声欣慰的长叹,这位社工是个有心人,有参加者说。
图一:初次见面,昏暗的灯光下我们是一群朦胧的人
好奇的围观,赞许的目光
坐言起行,两个月的“与社区对话”工作坊就此展开。借着阳光大好,我提议参加者们走出社区,来到社区广场的树下,晒晒太阳聊聊天。这是残康朋友们第一次在人们休闲热闹的地方聊天。路过的居民有的好奇地注意到我们,我自豪地向居民一一介绍着,希望参加者也能感到出来散步聚会是一件轻松平常的事情。工作坊中我鼓励参加者邀请路过的居民为我们拍活动剪影,在不经意间锻炼与社区居民接触对话的胆量。参加者们轮流尝试着,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居民称赞他们是社区最自信和靓丽的一群,参加者反复感谢居民的鼓励,形容这是最大的鼓舞。我很是高兴,我想,这就是赞美的力量。
图二:广场上兴起拍下的照片,笑容灿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和残康老友记一起走遍了附近的社区广场。不时有居民驻足围观,有居民好奇询问,而参加者在鼓励下完成“互动任务”,尝试主动大方地回应。残康人士以亲身体验去感受居民的鼓励,从单次的对话转变为邀请偶遇的居民成为我们的社区伙伴和我们闲聊分享。慢慢地,残康人士也变的达观坦然,“那些好奇的围观原来是赞许的目光,理解万岁。”是的,共融路上理解万岁,然我们一起坦荡同行。
图三:敞开心扉,在阳光下飞驰
手工纸盒人,对话倡导表心声
制作手工是要助残义卖吗?不止于此。几周后,残康参加者和社区的新伙伴一起接受了新挑战,制作小纸盒人配上社区摄影图片,向社区问好。我如常常把我参加者们的心声碎语记录下来,尝试建议他们在纸盒人的情景对话中演绎出来。纸盒人很快成为残康参加者的新伙伴,寄托起他们各自对社区的期望。把期望向社区说出来,这大概就是我期待他们参加倡导的初衷吧。
纸盒人随着共融倡导的脚步到社区展示或四处游览,恰到好处地展示残康人士的视角与世界,正一步步拉近残康朋友与大众的距离。
很庆幸,我们相遇相知,有了残康朋友一路上的积极响应和努力尝试,我向参加者们提出了大胆的建议,而我们正把一路上积累的素材做成展览,与社区对话。共融之路,伙伴同行,愿我们以微笑见证行动。
图四:纸盒人带您看轮椅视觉
图五:到社区结伴晒太阳
图六:看,我们做的相亲相爱一家人
李琦
广州市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广州市沙园社工服务站
上一页:服务故事 | 我孤单,但我也不孤单
下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