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中心
电话:020-87381621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海珠智汇科技园D1栋501
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广爱社工
机构邮箱:
gashgzfwzx@gzguangai.com
微博:
@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背景介绍
(一)个人基本情况
何某(化名),男,53岁,初中学历,未婚,现为戒断三年未复吸人员,出所后暂无就业,身体健康情况一般。
(二)接案时间及服务对象来源
接案时间2024年6月27日,服务对象来源为社工主动发掘。
(三)个人成长史方面
服务对象有一姐姐、弟弟。童年时期,父亲早年去世,母亲身兼父职,照顾服务对象与姐姐,其后母亲也去世。过往服务对象与姐姐、弟弟的关系较好,服务对象童年时期缺少家庭的关爱,曾有吸毒、贩毒行为,在2015年9月28日因贩卖毒品而被判刑。服务对象在服刑期间,姐姐、弟弟较少进行沟通联系,因而关系变得疏远。
图为服务对象生态系统图
(四)涉毒史方面
服务对象曾有11年的吸毒经历,有4次因吸毒处置记录,22岁时因误交损友,在好奇心的作用通过“追龙”的方式吸食海洛因。从而吸毒成瘾,最终走上以贩养吸的道路,出所后,对贩毒的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
图为服务对象的吸毒史
二、服务对象需求分析
(一)结合生理-心理-社会模型分析
1、生理因素
服务对象身体情况一般,现肺结核已治愈,有尿酸高、肾结石疾病,没有失眠问题,生理问题对生活暂无明显影响。
2、心理因素
服务对象的心理、精神情况良好。社工通过观察、面谈,没有发现负面的心理、情绪,人格正常。
3、社会因素
通过面谈、走访、应对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了解到:
(1)服务对象曾多次复吸情况,与朋友聚会、交往过程中被引诱复吸,也曾有贩毒行为。通过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评估,发现服务对象存在消极的应对情况,因此导致服务对象存在较高的涉毒、违法犯罪的风险。
解决问题
自责
求助
幻想
退避
合理化
0.16
0.70
0.10
0.50
0.7
0.64
属于“退避-自责”,不成熟型:在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应付方式应付困难和挫折,较少采用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
(2)服务对象服刑多年,需要适应回归社会后的生活。
(3)服务对象所处的朋友圈基本是曾经有吸毒史的人员,正向朋友较少。
(4)服务对象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较低,家庭信任关系有待修复。通过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测量,前测服务对象家庭亲密度得42分 ,家庭适应性得30分。属于极端型中的“僵硬-松散”型。
(二)需求分析
1、社会融入:服务对象刚出所,就业、社会适应方面存在困难,也因年龄大,就业能力低,就业意向不足,需进行生涯规划。
2、自身情况:服务对象对毒品认识需要提升,涉毒行为的认知行为存在偏差,戒毒动机未建立,应对风险能力较弱,存在复吸、再次贩毒的风险较高。
3、风险应对:服务对象容易受到不良朋辈影响导致复吸,甚至有以贩养吸的情况,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应对。
4、家庭情况:服务对象的家庭支持和信任对其预防复吸有重要影响,但服务对象的家庭关系有待提高。
图为服务对象的问题成因分析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办理相关证件、资料,对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给与支持引导,开展生涯规划,引导服务对象适应并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2、提升服务对象对目前新型、高发的毒品(五种或以上)的认识,提高对毒品的危害的认识。
3、针对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服务对象进行反思,避免产生侥幸心理,分析违法犯罪行为承担的后果,提升服务对象的守法意识。
4、强化服务对象的戒毒动机,从懵懂期转变到行动期,提升服务对象应对预防复吸的技巧,针对不良朋辈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应对方法,应对可能出现的高危风险,保持戒毒操守,一年内没有出现复吸。
5、服务对象家庭关系提升,提升服务对象的家庭沟通,让服务对象获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
(二)介入服务理论分析
1、社会控制理论认为
控制人们不犯罪的关键要素有四个,它们分别是:依恋、奉献、参与、信仰,即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会键”机构感情上的附着、对各类社会传统活动的奉献和参与,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强烈的认同与信仰。所有人都有潜在的犯罪倾向,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害怕越轨行为会破坏他们的社会键的关系。依恋方面,服务对象父母已经去世,未婚,在所内与姐姐、弟弟沟通较少,感情依恋较弱,存在偏差行为的风险提升,因此需要改善家庭的沟通交往情况,建立感情依恋;奉献方面,服务对象由于刚出所,需要从新适应,融入社会,通过介入帮扶提升对生活模板的追求;信仰方面,服务对象对遵守社会的道德、法律规范的意识较差,需要提升服务对象遵纪守法意识。
2、动机访谈理论
动机访谈理论认为在安全与支持的气氛下, 服务对象就可以自在地探索个人经验和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改变轮的运用,人的行为改变模式有六个阶段,分别是懵懂期、沉思期、决定期、行动期、维持期和复发期。各个阶段的行为改变是连续性的,各种干预策略与行为改变的阶段是相互联系的。社工通过对服务对象评估发现其目前处于懵懂期,通过帮助服务对象找寻和挖掘改变自身行为的内在愿望,通过愿望与现实的对比,使患者从内心的意愿出发,达到彻底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
(三)服务策略
1、对服务对象进行提前介入,建立个案服务关系,通过社工观察、访谈、评估表总结服务对象需求;
2、结合社会控制理论,依恋、奉献、信仰的要素进行跟进,与服务对象制定服务目标,介入计划。服务对象刚出所,需要家庭关系修复,引导服务对象家庭给与支持、帮助,让服务对象顺利回归家庭,提升服务对象对毒品的认识,引导服务对象进行反思、总结,违法犯罪行为对自身、家庭、社会的影响。
3、针对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服务对象进行反思,避免产生侥幸心理,分析违法犯罪行为承担的后果,提升服务对象的守法意识。
4、结合动机改变理论,通过社工评估,服务对象处于懵懂期,需要强化服务对象的戒毒动机,从懵懂期转变为行动期,提升服务对象应对预防复吸的技巧,树立正确的应对方法,应对可能出现的复吸、违法犯罪的高危风险情况。
5、定期协助进行尿检、毛发检测,提升服务对象的戒毒动机,鼓励、强化和承认服务对象持续保持操守,引导服务对象进行探索、总结,社工、家属、社区、警务室的持续关注,全面了解服务对象日常的表现。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提前介入,关系建立
在服务对象出所前一周,社工对接了服务对象家属,了解服务对象家庭情况,电话与服务对象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出所事宜,提前与服务对象家属建立服务关系。社工找到服务对象的姐姐,姐姐与服务对象关系疏离,表示弟弟已经服刑多年,也不抱希望。社工通过司法所了解到服务对象的服刑及出所情况,服务对象姐姐对服务对象的出所比较冷淡。社工通过多次电访、引导,最终服务对象姐姐愿意与社工一起接送服务对象出所。
在服务对象出所当天,社工与司法所工作人员一起到访监狱接回服务对象。在接回的路上,服务对象逐渐与社工建立信任关系。访谈中,服务对象向社工回顾所内生活的点滴经历。社工倾听着服务对象的故事,并对其反思给予支持、鼓励,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服务目标。
(二)打破隔膜,重获亲情
起初服务对象的姐姐对服务对象出所只是冷冷的回应“哦,好的”。服务对象的姐姐表示服务对象曾多次吸毒、贩毒,对其戒毒没有信心,社工表示会与家属一起帮助服务对象,共同分析服务对象涉毒的原因,调动家属对服务对象的关注。服务对象的姐姐对服务对象接纳度渐渐提高,愿意给予服务对象生活上的帮助,与服务对象一起生活居住。服务对象出所没有就业,姐姐给与了服务对象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满满的家庭温暖,建立对家庭的感情依恋,为顺利保持操守和回归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动机建立,风险应对
社工开始与服务对象接触的时候,运用动机晤谈,评估到服务对象处于懵懂期,服务对象未意识到吸毒所带来的影响,未有改变的意愿,服务对象反思过往的涉毒行为,表现避重就轻,帮忙朋友送些东西,被重判了,对兄弟两人服刑多年感到很冤,对涉毒行为认知方面存在偏差。社工一方面提升服务对象对毒品的认识,另一方面,激发服务对象产生改变的动机,确定存在问题和改变目标,与服务对象进行法制教育,提升遵纪守法意识。
社工使用开放式问题、回映式倾听等技术,引导服务对象更多、更深入地表露其内心世界,并捕捉服务对象有意或无意所表达的关于改变的正面想法。服务对象表示过去曾服刑9年,很不值得,不想再被服刑或强戒,自己和弟弟都有因为贩毒被处罚的经历,而弟弟准备在年底出所,自己想有稳定的生活。对于服务对象的改变的想法,社工与服务对象探讨贩毒、吸毒对个人、家庭的影响,识别出服务对象的积极想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服务对象的吸毒及复吸原因,有以下几项:1、对毒品缺乏认识,对涉毒行为的认知存在偏差;2、戒毒后期的戒毒决心逐渐减弱,存在心理依赖和侥幸心理;3、不良朋辈导致复吸,经不住“粉友”的劝说、诱惑;针对以上三项情境,社工与服务对象逐一商讨解决办法。针对第一点,提升服务对象对毒品和危害的认识,对涉毒行为树立正确认识;针对第二点,社工、家属给与服务对象积极关注,定期了解服务对象表现,给与支持,强化服务对象的戒毒动机和自控能力;针对第三点,社工与服务对象进行情景模拟,提升应对技巧。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过往的复吸离不开不良朋辈的引诱,因此,建议服务对象更换手机号码。服务对象听取社工的建议并表示会不再接触不良朋辈,并在生活中认识、发展的多名朋友,如邻里中发掘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日常生活获得朋友的情感支持。在后续的跟进中,服务对象表示有以前的毒友找到自己,而服务对象能委婉的离开了。
(四)发掘优势,生涯规划
社工关注服务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了解到服务对象户籍地址已被征收,有相应的补偿,家庭经济暂无困难。因此,社工引导服务对象结合自身能力特长,思考就业方向,进行生涯规划,与服务对象探讨了解到将来计划从事鸡鸭养殖工作。
此外,社工也定期协助对服务对象进行吸毒检测,通过家属、社区、警务室等多方联动,协同了解服务对象的动态情况。
五、总结评估
(一)评估方法
社工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量表前后测进行评估,通过四个月的跟进,服务对象保持操守情况良好。同时,社工通过应对方式问卷、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前后测发现服务对象的应对能力,家庭关系明显提升。
1、应付方式问卷前后测结果
社工针对服务对象进行过往的吸毒、贩毒行为进行引导,通过思考不同的应对方式,妥善应对高危风险,服务对象应对方式转变趋于成熟,解决问题、求助的得分提升,而自责、退避的低分降低。
解决问题
自责
求助
幻想
退避
合理化
前测
0.16
0.70
0.10
0.50
0.70
0.64
后测
0.58
0.50
0.60
0.50
0.40
0.64
2、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前后测结果
|
家庭亲密度 | 家庭适应性 |
前测 | 42 | 30 |
后测 | 58 | 36 |
服务对象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得分均有提升,从极端型中的“僵硬-松散”型转变为中间型的“僵硬-自由型”。
(二)服务成效
1、保持戒毒操守,提升戒毒动机,出所至今没有出现复吸情况,通过改变轮进行分析,服务对象由懵懂期转变到沉思期。
2、通过进行预防复吸训练,提升拒毒、防毒能力,提升了高危情况的应对技巧。
3、改善家庭关系。服务对象家人在生活方面、精神方面给予服务对象积极的帮助,让服务对象重新感受家庭温暖。
4、服务对象建立正向朋友圈,通过发展自己的正向朋友圈,断绝与不良朋辈的交往。
5、虽然服务对象暂未就业,但服务对象建立了就业的方向,希望做鸡鸭养殖的工作。
六、专业反思
(一)提前介入,关系建立
在禁毒社会工作中,根据过往的服务发现,大部分吸毒人员难以被家庭、社会接纳,因吸毒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的例子不在少数,对于出所吸毒人员,社工需要提前介入,具体好处包括:一方面,有利于社工和服务对象的关系建立,通过出所的沟通对接,提升相互了解;另一方面,提前修复吸毒人员与家属的关系,协助吸毒人员获得家人的谅解、接纳、信任,让吸毒人员“有家可归,有亲可靠”。
(二)科学评估,制定策略
本个案中,社工通过观察、访谈、量表前后测等方式评估服务对象的情况,除了日常的观察、访谈,引入了有效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提高个案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针对个案的具体特点,设计、执行具体的个案服务计划,让服务介入“有理有据”。
(三)提高认知,预防复吸
针对多次复吸的吸毒人员,禁毒社工应把工作重点放到预防复吸上,离不开社工的耐心引导,让服务对象反思,提升服务对象对毒品和吸毒的认识,通过高危情景练习,通过社会控制理论和动机访谈理论的综合运用,帮助服务对象增加自控能力避免复吸,让戒毒康复“有法可依”。
郭志立
广州市广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珠江街启航社工站
下一页:案例故事 | 戒毒复康人员深陷多重危机 ,社会工作者多方联动助其点燃生活希望